时光的量词种种
1、时间的度量,古已有之,诸如“春”、“夏”、“秋”、“冬”,“上午”、“下午”、“晚上”等,皆是由名词转借而来的“时量词”。
2、“五分钟”、“三点钟”、“三年时间”、“两月工夫”等,都是用以表示具体时长的量词。
4、“立即”这一表达,如《鸿门宴》中的“立诛杀曹无伤”、《桃花源记》中的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”,其中的“立”、“即”均为副词,常用于强调行动的迅速。
量词,liàngcí,是与可计数或可度量物体的名词配合使用的词语或词素,常用于指明某一类别,以便于将具体物体归入相应的类别之中。“三本书”中的“本”。
在中国古代,人们最初是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时间的,如《两小儿辩日》中提到的“日初出”、“日中”,分别指的是早晨和中午,还有“未明”、“昏”、“夕”、“霄”等词语,用以标识不同的时刻。
这些仅是标识时刻,并非将一日时间划分为若干段后产生的“单位时间”。
古籍中最早记载的计时制为“百刻制”,即将一日的时间等分为一百刻,每刻约14.4分钟。
秦汉时期,刻漏成为主要的计时工具,《汉书》中多有“夜漏未尽一刻”、“夜漏下十刻”的记载,南北朝之后,十二时辰制得到普及,与百刻制相结合,尽管一日的刻数有过变化(如一百零八刻、一百二十刻、九十六刻),但最终稳定在一百刻。
清代,西方钟表大量传入,二十四时制与百刻制相结合,确立了一日为九十六刻,随着计时工具的普及,百刻制最终被二十四时制取代。
至于时光的量词,还有“段”、“缕”等,用以形容时间的长度或范围。“一段时光”或“一缕时光”,不同的量词描述的时光长短也不尽相同,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量词。
落英的含义探讨
《桃花源记》中“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一句,课本上通常解释“落英”为“落花”,根据岳麓书社出版的《古文观止》,这种解释可能更为恰当,使得全文更富和谐之美,因为“落”本身就有“开始”的含义。
又如“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具兴”,课本解释为“到了第二年”,而据《岳州府志》所载,《宗谅求记书》中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时间是在庆历六年,因此这里的“越”按原意应作“过”解,“越明年”即“过了第二年”。
苟富贵,无相忘”中的“相”,它可能是作“互相”讲,也可能是单指一方,而“复有贫妇人,抱子在其旁”中的“抱子”,可能是“包着孩子”的意思,也可能是特指“婴儿”。
“落英”一词,luòyīng,有落花、落红之意,也可以指初开的花。《离骚》中有“夕餐秋菊之落英”之句,这里的“落英”指的就是初生的菊花的嫩芽。
至此,我对《桃花源记》中的时光与描述手法的解读就到这里,希望我所提供的这两点解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助益。
发表评论